□綜合新華社、晨報記者邵麗蓉報道
  昨天,在北京舉行的兩院院士大會上,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分別對各自章程進行“大修”,對院士制度進行改革完善。兩院的改革方案直面社會反映強烈的行政化、功利化等問題,從候選人提名渠道、增選機制、退出機制等方面展開,將著力使院士稱號回歸榮譽性和學術性。中國工程院已於11日表決通過了《中國工程院章程》修訂案。
  ■提名渠道
  院士遴選直接關係到院士群體的學術水平和社會聲譽。過去,院士候選人推薦渠道除了院士直接推薦外,各省(區、市)、有關主管部門、國內各科研機構、高校、企業等都可以推薦。
  為堅持和突出院士增選的學術導向,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干擾,新修訂的《中國工程院章程》明確了兩種提名渠道:一是院士直接提名候選人,每次增選,每位院士提名候選人數不超過兩名,獲得不少於本學部三位院士提名的候選人為有效; 二是中國工程院委托有關學術團體,按規定程序推薦並經過遴選,提名候選人。其他推薦渠道均被取消。據瞭解,中科院院士增選也將只保留院士直接提名和有關學術團體按規定程序提名這兩種提名途徑。
  ■增選機制
  在院士增選機制上,借鑒國際上院士選舉制度的普遍做法,兩院均將在候選人所在學部範圍選舉投票的基礎上,增加全院院士終選投票環節,以此考察候選人在更廣學術範圍內的認可度。
  ■退出機制
  在廣受社會關註的院士退出機制上,工程院新章程在已有院士退出機制的基礎上,增加了“勸退”規定,當院士的個人行為違反科學道德或品行不端,嚴重影響院士群體和工程院聲譽時,勸其放棄院士稱號。據悉,中科院新章程也擬作相同的規定。
  ■人才遴選
  據悉,院士制度改革還著眼於把更多中青年人才遴選到院士隊伍中來,同時更加關註國防、新興學科、交叉學科等相關領域符合條件的候選人。此外,還對院士候選人和院士本身的行為規範提出了要求。
  此前,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院士制度,要求突出學術導向,減少不必要的干預,改進和完善院士遴選機制、學科佈局、年齡結構、兼職和待遇、退休退出制度等,以更好發揮廣大院士作用。
  [專家釋疑]
  為什麼沒有明確退休規定?
  院士是榮譽稱號
  沒有退休這一說
  至於退休問題,本屆大會未給予明確規定。對此,有院士提出,退休問題有其自然原則。一是尊重院士意願,能作貢獻就作,有退的意願也可以退。二是別妨礙年輕人創新,給他們留位置。
  去年,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國舫向任職多年的北京林業大學提出退休要求,最終被單位拒絕。迄今為止,全國兩院院士中獲准從工作崗位上退休的,僅藥理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秦伯益。2004年,72歲的秦老正式向組織呈報想法,因為此前沒有先例,查遍所有文件,既沒說院士什麼年齡能從單位退休,也沒說院士不能退。最後需怎麼處理?誰來批?在秦老的一再堅持下,直到第二年才批下來。2005年,70多歲的秦伯益終於卸下軍事醫學科學院的職務,保留院士頭銜。隨後一人獨游全國。秦伯益稱,堅持退休只是為了在人生當中,有一段時間,可以自由地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到處走走看看。
  對此,中國浦東幹部學院教研部副教授王君表示,院士是國家給的榮譽稱號,稱號是沒有退休這一說法的。同時,院士該不該退休,不是由院士稱號決定的,而是由他所在崗位、從事的工作決定的。院士的退休必然要兼顧到其所在單位、所在省市部委的相關利益。“雖然院士是榮譽稱號,沒有退休這一說法,但是院士也是人民工作者,其個人的退休應該遵循國家有關的行政管理制度,比如哪個級別的人員到什麼年紀該退休,而不能無限制工作下去。”
  王君表示,我們的兩院院士行政性、權威性色彩濃郁,很多省市花億元引進和培養院士已成為潛規則。之所以如此偏愛兩院院士,是因為兩院既是科研學術機構,又是半權力機構,集行政權力和學術、科研於一身,院士的名頭自然值錢。因此,多一名院士意味著可以爭取到更多的資源和話語權。也正是如此,很多地方政府和單位在引進院士上不惜血本,同時讓老院士直到八九十歲都退不了,不得不繼續工作。
  王君說,改革我國院士制度,可以借鑒國外的做法。比如許多國家通過較為鬆散的科學學會並形成學術共同體。這樣的科學學會,不直接承擔科研項目,以確保學會的組織管理以及會員的科研活動有充分自由度、獨立性。“我們的科學體制也好,兩院院士遴選、退出機制也好,也可以朝著類似方向邁進。唯有讓科學和權力歸位,科研學術領域建立起良好、值得信任的共同體,院士遴選和退出才能保證公開公正公平。”
  [新聞解析]
  守住學術性、榮譽性的本質
  ——聚焦兩院院士制度改革
  □據新華社北京6月11日電
  長期以來,我國院士制度在推動科技界出思想、出謀略、出成果、出人才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不容否認,院士制度尚存在一些社會關註、科技界反映突出的問題,必須深化改革加以解決。
  院士大會期間,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分別修訂章程,通過更加完善的制度安排,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院士制度更加完善,真正守住學術性、榮譽性的本質。
  打破行政、利益的藩籬
  院士制度中的痼疾究竟在哪?改革改什麼?面對科研體制中的“官本位”,屢禁不絕的“助選拉票”“集成、包裝”現象,個別院士兼職過多且自律不強,少數院士違反科學道德或品行不端等突出問題,人們把院士制度改革的焦點首先對在了去行政化、去利益化上。
  中科院院長白春禮認為,今後在院士遴選中要排除非學術因素干擾。“我們希望通過改革能把院士稱號承載的與功利相關的負擔排除掉,讓院士更好發揮明德楷模作用,為國家科技進步和創新發揮作用。”他說。
  在我國,一旦當選院士,有的單位和地方政府會提供各種額外待遇和權力,比如增加津貼、參與重大決策、優先出版著作等。對院士所在單位來說,擁有一個院士幾乎意味著擁有了一個聚寶盆。
  “院士稱號是榮譽性的,代表著在學術界被尊重被認可,而不是跟待遇掛鉤,更不是對應什麼行政級別。”葉大年說。
  院士們表示,去行政化、去利益化,就要減少行政力量對院士選舉管理的干預和介入,剝離過多功利,新老院士一起營造科學民主的學術環境和氛圍,讓學術腐敗和學術不端無藏身之地。
  嚴把入口關、有進也有出
  此次兩院的章程修改“不約而同”地將嚴把入口關,能進也能出作為一個重點。從候選人提名渠道、增選機制和退出機制等方面做了新的規定。
  在院士增選機制上,兩院均在候選人所在學部範圍選舉投票的基礎上,增加全院院士終選投票環節。“這樣做,一是借鑒國際上院士選舉制度的普遍做法,二是有利於考察候選人在更廣學術範圍內的認可度。”旭日乾院士說。
  退休退出制度是院士制度改革中備受關註的。在院士退出機制的基礎上,增加“勸退”規定,這是院士制度改革的一大亮點。當院士個人行為違反科學道德或者品行不端,嚴重影響院士群體聲譽時,將有制度性的安排將其勸退。
  守住學術、榮譽的本質
  9日下午,參加中國工程院第十二屆院士大會的700餘名工程院院士,共同見證了51名2013年新當選的工程院院士正式授院士牌,隨後集體討論審議《中國工程院章程》修訂案。這一刻,新老院士都在思考院士制度的本質定位。
  “這次改革和完善院士制度的總體思路,就是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強化學術導向,減少行政干預,使院士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的本質定位,不斷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院士制度。更好地發揮院士重要作用,激發整個科技戰線和全社會的創新創造活力。”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說。
  [新華時評]
  用院士制度改革為科技創新“點火”
  □據新華社北京6月11日電
  正在舉行的兩院院士大會分別審議章程修訂案,將對院士遴選、管理等體制機制進行改革。作為我國科學界的“塔尖”,院士制度改革有望讓院士身份回歸學術和榮譽,繼而牽一發動全身,激發科技創新活力。
  如果說我國科研體制是一座金字塔,院士就是名副其實的“塔尖”。然而近年來,院士遴選受非學術因素干擾、院士稱號功利屬性增多等問題備受公眾質疑。一些院士“拉票造假”“勸而不退”現象,使院士群體頻頻陷入輿論漩渦,讓“院士”這塊金字招牌蒙上灰塵。
  “塔尖”出了問題,帶來的是人們對院士群體素質的懷疑,進而損害科研工作者特別是青年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
  改革院士制度,就是要突出學術導向,完善遴選機制、年齡結構、兼職和待遇、退休退出制度等,更好發揮廣大院士的科研帶頭作用,發現和培養拔尖的中青年科技人才。
  科技創新最關鍵的因素是人。院士制度只有全面拆除利益和行政藩籬,才能讓最高學術殿堂保持合理的人才流動,為富有創新精神的人才創造良好成長環境。只有擁有一大批創新性青年人才,我國科技發展才有希望,國家創新才有活力。
  院士制度改革的意義絕不僅限於院士制度本身。人們期待,院士制度進一步完善能夠成為“點火系”,點燃科技創新的新引擎,進而帶動各級科研人才梯隊建設,提升全社會學術風氣,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原標題:中國工程院新增院士“勸退”規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q96yqlmq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